诡异的灭亡:一代英主柴荣去世前后,后周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

其中对柴荣影响最大的,当属宰相王朴。王朴不仅是柴荣最信赖的谋士,也是他朝政军事上的“定海神针”。
柴荣即位初期,王朴便递上了著名的《平定策》,主张“攻取之道,从易者始”,即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,先从易于攻破的南方割据势力入手,再对北汉发起攻击,最终夺回幽云十六州。
柴荣采纳了这一谋略,虽未完成大业即早逝,但此策略后被赵匡胤继承,并取得辉煌胜利。若柴荣长寿,赵匡胤根本没有机会施展。
在王朴的辅佐下,柴荣立下了统一天下的宏伟志向,并规划了一个宏大目标:十年开拓疆土,十年安定百姓,十年实现太平盛世。
为达此目标,柴荣夜以继日、废寝忘食,五年间先后对南唐和北汉发起猛烈攻势,夺得南唐大片领土,迫使南唐废帝号并称臣,大大消除了北进的后顾之忧。
这期间,柴荣绝非孤军奋战,王朴和赵匡胤等人给予了极大支持。王朴尤如柴荣身边的主心骨,有了他,柴荣方能安心指挥,信心倍增,其作用可比肩汉初名相萧何。
然而,就在柴荣准备出兵辽朝的前夕,王朴突然猝死,这对柴荣是沉重打击。
959年4月25日,王朴在外地巡察归来后,拜访老友前宰相李谷,两人畅谈人生与后周对辽朝战争的局势,正谈得兴起,王朴忽然昏倒,抢救无效,终年53岁。
柴荣听闻噩耗,几近心碎,亲临王朴府上祭拜,甚至跪地痛哭,以示哀悼。
王朴的离世让柴荣失去最重要的智囊与支柱,今后朝政军事的重担只能由他一人承担,前路愈加艰难。
王朴死后不久,柴荣便按计划开始筹备北伐。为确保后勤供应和防范北汉,柴荣派遣义武节度使孙行友驻守北汉边境,同时任命宣徽南院使吴延祚暂时留守东京,并让三司使张美接管大内都部署,保障京城稳定。
此前每次远征,王朴都负责后方保障,柴荣因此全身心投入前线作战,提高了胜率。王朴一走,柴荣只能依赖他人代劳。
安排妥当后,柴荣率赵匡胤等人沿大运河进军沧州,与早已抵达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会合。
后周军经过柴荣改造,脱胎换骨,成为一支训练有素、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。史书记载:“士卒精强,近代无比,征伐四方,所向披靡。”
信心满满的柴荣进入辽境,辽宁州刺史王洪因惧怕后周军,主动投降。随后,柴荣率军与辽帝耶律璟激战,辽军惨败溃逃。
战事一片大捷,各地辽军纷纷投降,柴荣仅用42天便收复三关三州共十七县。这一战绩在五代时期几乎无人敢想,中原王朝对辽朝历来忌惮,而宋朝后来也未能取得如此成就,可见柴荣军力之强悍。
5月2日,柴荣召开军事会议,商讨进攻辽重镇幽州。出乎意料的是,所有将领均反对继续进攻。
柴荣感到愤怒,形势如此有利,为何要退缩?他强令李重进担任先锋,率军攻幽州。
然而,蹊跷之事发生了,就在进军前夜,柴荣突然重病,无法继续指挥,只得退守雄州。
柴荣的病情极为反常,平日身体健康,偏偏在最关键的时刻生病,不禁令人心生疑窦。联想到数月前王朴猝死及将领们对进攻态度的冷淡,这一切似乎并非偶然。
此前提及王朴的忠诚,他曾断言“朴在周朝在”,谁若谋反,先得除掉他。王朴死后,柴荣接着病倒,真是巧合?
柴荣也意识到军中潜藏变数,但不知谁是叛徒,只能小心防范,避免一场灾难。
作为历经风雨的皇帝,他明白权臣篡位的危险性极高。为了保全皇位及为幼子柴宗训铺路,柴荣决定采取防范措施。
5月5日,柴荣下令在新收复地区设置防线,由韩通统筹防御。5月8日,他发布班师回朝命令。
回程途中,柴荣与来犯北汉军队交战,取得小胜。抵达澶州后,柴荣意外撤换殿前都点检张永德,削弱其军权,封为检校太尉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。
柴荣在澶州静养多日,未接见任何人,显然已扩大怀疑范围,张永德作为禁军统领,是他怀疑的首要对象。
张永德身份显赫,是郭威女婿,皇亲国戚,手握重兵,最具造反实力。
同时,柴荣对另一名郭威女婿李重进也动了手脚。李重进掌管侍卫军,权势不小。柴荣未直接罢免他,只派其为义成军节度使,远离京城,实则失去对侍卫军的控制权。
柴荣这样做是出于谨慎,他尚未确认真相,不愿轻易动杀心,于是采取冷藏策略。
职位空缺必须补人,柴荣提拔忠心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,将李重进的权力暂时委托给侍卫军副都指挥使韩通,二人均较为可信。
不过,为防二人独揽军权,柴荣还安排了多名副手制衡赵匡胤和韩通。赵匡胤副手有慕容延钊、王审琦、石守信,韩通则有韩令坤、高怀德、张令铎。
如此一来,柴荣认为军权已分散,难有独裁之虞。
安顿好军务后,柴荣回京,着手稳固朝政,防止权力集团形成。他任命自己60岁岳父、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为太傅,封魏王,负责全局。
符彦卿人品厚道,无野心,历经多朝而不失声誉,门生遍布天下,威望颇高,能有效震慑朝臣,兼监控殿前军与侍卫军。
殿前军与侍卫军互相牵制,再加符彦卿监督,柴荣对军队的布控极其严密,造反几无可能。
此外,他对宰相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