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的尊师重道之礼

BET体育365官网首页 📅 2025-07-01 12:35:49 👤 admin 👁️ 6364 ❤️ 403
古代的尊师重道之礼

程门立雪

孔子死后,其弟子皆“吊服而加麻”,埋葬后,“弟子皆家于墓,行心丧之礼”.其中子贡“庐于墓六年”(《孔子家语·终记解》).即在孔子墓旁搭起庐屋.陪伴着死去的老师生活,这种“庐墓”是古代子为父母守孝的礼俗。

东晋的郭瑀认为:人之—生,是“父生之,师成之”,所以在老师郭荷死后.使“服斩衰,庐墓二年”(《晋书·郭瑀传》)。斩衰,是子为父所穿的丧服。同朝的许孜.听说早年的老师孔冲丧亡.随即奔丧,并“蔬食执役.制服三年”(《晋书·许孜传》)。其他如东汉的延笃、冯胄,曹魏的王朗等,也都曾为老师服丧。其中延笃、王朗都已经入仕为官,得知老师噩耗,悲不能止而“弃官奔丧”(《后汉书·延笃传》、《二团志·王朗传》)。宋代的岳飞,与老师周同感情深厚,周同死后,岳飞曾于每月的朔望在老师的坟家祭祀(《宋史·岳飞传》)。

老师获罪、蒙难而冒死营救,或代其受过者,也不乏其人。东汉的杨政,从学于范升。范升被告下狱,杨政“乃肉袒,以箭贯耳”.等候皇帝的车驾路过而为师申诉。保护皇帝的侍卫以箭射之、以朝刺伤其胸.他仍不退缩,哀泣恳请。杨政的行为终于感动了皇帝,宣布释放他的老师(《后汉书·杨政传》)。东汉大司徒欧阳歙被判罪,其弟子千余人伏阙哀求,有的自己髡发以代老师谢罪,其中有个叫礼震的.请求以死来替老师受过(《后汉书·欧阳歙传》)。以上这种情同父子的师生情谊.表现了我国古代师生关系的特殊性。

古代的尊师传统在社会上具有广泛性,尊师敬长不仅在民间百姓、学生、士大夫中形成风尚,而且上层统治者也大力提倡.并身体力行。皇帝与官员以隆重礼仪祭拜孔子,是其突出体现。

皇帝不仅拜孔子、对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,仍以师礼敬之。西汉的张禹.曾是汉成帝刘骜的授业师,刘骜即皇帝位后,赐张禹高爵厚禄,优礼再三。张禹年老家居,汉成帝不时派人慰问,张禹卧病在床,汉成帝亲自至其府第.跪在老师的床下问候(《汉书·张禹传》)。东汉桓荣.曾任太子刘庄的少傅.授经学。刘庄继位为汉明帝后,尊其为太师,仍待以师礼。明帝曾召集文武百官及桓荣的门生数百人讲习经学,把桓荣安排在最尊的座位上,自己执弟子礼,讲诵过程中,常提到老师如何如何。桓荣病时.明帝也亲自去看望(《后汉书·桓荣传》)。

汉明帝

清代延续着传统的尊师礼俗。为了推行尊师重道的宗旨,朝廷对各阶层的教育,如上书房的皇子皇孙教育、各级官学教育,都制定尊师礼则。

上书房(或称尚书房)设于皇宫中,为皇家子弟学校。清代的皇子身份甚高,王公大臣见皇子须行跪拜礼。但皇子皇孙入学,要向老师行拜师礼。若老师不肯受礼,学生向老师的座位行礼。

《大清会典·礼部·师生礼》规定,国子监学生初见国子师,老师在堂中等候,学生“自东阶升堂”(循古礼的东阶为下为卑.西阶为上为尊),对老师行三揖礼,老师站立受礼。然后学生侍立于老师的身边,老师位于西边,学生位东,面向老师,听老师训诫。训诫完毕,学生行三揖礼退出。平时去私宅拜见老师,先在门外通名等候。召见时.老师在阶相迎,学生登阶向老师行揖礼。进门时,老师在前,学生后随。入堂中向老师行跪拜礼,老师以揖礼相答,学生起立趋向前去将老师扶在正座。老师命坐,学生揖谢而坐。茶至及请教时,学生都要行揖礼。辞退时.向老师行三揖礼.老师前行,学生后随,至二门外,学生行三揖礼请老师回去,再走。

各府、州、县学的学生见本学老师,其礼节与国子监学生见国子师同(《士庶备览》卷一)。

民间学塾的拜师礼。在学堂的正中摆好桌子,学生拿着“贽”(见面礼)在学堂外等待.老师出来召见.学生进去献贽于桌上.先向先师孔子牌位跪拜。然后向老师行跪拜礼,老师站立以揖礼相答。节日的祭孔、敬师礼仪,沿袭古来的释蔡礼,北方的私塾有在冬至日向孔子牌位释蔡的礼俗,献菜后,老师和学生依次拜孔子,然后学生拜老师。

民间还有众多的私塾,这些私塾中也有敬师礼则。日常教学生活中,每天早晨学生入学堂、晚上出学堂见到老师,都要对老师作揖行礼。课上老师提问,学生起立回答。向老师请教,也要起立,恭听老师讲解。老师闲坐时,学生在老师身旁侍立,老师命坐,在老师的侧面侍坐。如果老师站立,学生就不能坐着。与老师在路途相遇,要恭敬地趋向前去行礼,然后立于道旁,等老师走过.再走。

转自《近代史杂志社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晋文公 | 春秋霸主重耳,他的500个相关成语典故你听过哪些?
为什么小狗不能洗澡
365现金app

为什么小狗不能洗澡

📅 06-27 👁️ 4469
Android WiFi设置全攻略:轻松修改连接,提升网络体验
beat365亚洲投注

Android WiFi设置全攻略:轻松修改连接,提升网络体验

📅 06-27 👁️ 90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