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磅!这些进口医疗器械与设备不再免税, 2025年3月1日起执行

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能源局五部门联合发布了《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》,内容显示《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(2025年版)》、《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、原材料商品目录(2025年版)》和《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(2025年版)》将自2025年3月1日起执行。
同时自2025年3月1日起,《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能源局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》(工信部联重装〔2021〕198号)予以废止。
根据附件内容显示,此次通知完全取消了此前一些进口医疗器械与设备的免税条款,这也意味着自2025年3月1日起,大部分进口医疗器械与设备不再享受相关免税优惠政策。
此前,为支持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就共同制定了《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》,明确《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》内的进口产品,只要达到一定的“销售业绩要求”,就可以申请免税资格。在《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(2021版)》上,其中共有八大类高端进口医疗设备,只要达到一定销售业绩要求,即可享受免税政策。
而此次发布的全新的《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(2025年版)》中,归在大类电子信息及生物医疗设备条目下的内容里,没有任何高端进口医疗设备的影子。同时根据《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(2025年版)》,新增了下列进口医疗设备,无论用于何种行业,均不予免税。
相比于《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(2021年版)》,此次调整进口不予免税的生物医疗装备增多。例如,超导磁共振医学成像系统的技术规格要求由“主磁场强度≤3.0T”改为“主磁场强度≤5.0T”,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的技术规格要求由“扫描层数≤64层”改为“所有技术规格”,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系统的技术规格要求由“TOF≥400ps”改为“所有技术规格”;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系统、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扫描系统、单光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系统为此次调整新增设备。
近年来,随着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优势发力,众多领域的核心部件实现了国产化突破,对一些关键设备的进口依赖明显减轻,这也是国家为了减轻财政压力,进行政策转向的主要原因。
如在医疗器械领域,CT滑环与高压发生器联影医疗已实现CT滑环组件寿命突破50万次旋转(误差<0.01mm);东软医疗的高压发生器功率稳定性达±0.1%(超越西门子同类产品)。
磁共振超导磁体上,奥泰生物完成5.0T超导磁体量产,液氦年损耗率<0.5%(进口产品标准为<1.5%)。
在系统集成能力上,国产设备的技术迭代与功能升级同样十分明显。如国产PET/CT探测器模块的TOF(飞行时间)分辨率达到280ps(国际一线水平为250-300ps),联影uExplorer Total-body PET/CT已实现0.5mm级病灶检测精度。
此次政策转向对医疗器械设备行业的影响十分明显。首先是进口成本增加,以128排CT为例,单台进口价格约200万美元,政策调整后综合税负增加18-22万美元,推高终端采购成本12%-15% 。
国产替代窗口接近尾声。目前国内头部厂商产能利用率已达85%,预计2025年国产CT/MRI市场占有率将突破45%(2023年为32%),关键传感器、轴承等环节已形成长三角(苏州-南京)、珠三角(深圳-东莞)两大产业集群,2024年国产化率超70% 。未来国产替代的压力显著减少,国内医疗器械制造业将倾向于往更专业,更前沿的方向发展,而不是追求品类的简单国产替代。如迈瑞医疗将医疗影像算法迁移至工业检测领域,开发出半导体晶圆缺陷检测设备(精度达0.1μm) ,已经开始实现医疗器械的先进技术外溢效应。
针对此次国家进口免税政策调整,有关企业应对策略建议如下:
首先要进行技术合规性改造,建立进口设备技术参数数据库,针对不予免税设备开发模块化替代方案(如用国产DDR3内存替换进口专用存储芯片,成本降低40%) 。
另外申请海南自贸港特殊通道,利用海南"零关税"政策进口9.4T以上临床前超导磁共振等未国产化设备,综合税率节省25%。
利用海南自贸港"零关税"政策与全国目录形成"政策梯度差",企业可通过在琼设立研发中心进口高精尖设备(如7T科研用磁共振),再利用加工增值超30%内销规则规避关税 。
对于短期商品,可以推行VMI(供应商管理库存)模式,在保税区设立缓冲库存,将关税影响延迟6-8个月 。进口厂商也可以与国产厂商共建联合实验室,如东软医疗与协和医院合作开发的乳腺机已通过FDA 510(k)认证,研发周期缩短30% 。
总体来讲,此次政策调整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已跨越"引进消化"阶段,进入"自主创新+全球输出"新周期。企业需重构技术路线图,通过模块化替代、区域政策套利、产学研协同等策略对冲成本压力,同时关注2026年可能扩大的不予免税清单范围,及时调整运营策略。